6月16日19点,由省委教育工委、省教育厅主办,河南师范大学承办的“毕业季的‘心'准备——拥抱成长,逐梦前行”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活动在线上平台正式开讲。我校积极响应,认真组织各学院学生、辅导员及心理老师等集中观看了此次课程。
此次心理健康公开课设计新颖、内容丰富,课程伊始以案例采访巧妙切入主题,精准把握了毕业生的心理发展轨迹,通过“在离别中拥抱蜕变”、“驱散毕业焦虑迷雾”和“积极适应新生活”三个部分的讲述及相应课堂活动,帮助毕业生正确面对焦虑,有效应对压力,积极拥抱未来。
观看照片
学习心得:
商学院学工办主任杨安易
作为身处学生工作一线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,我有幸聆听了本次“豫教私语”聚焦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公开课。这堂内容丰富的公开课,不仅加深了我对学生毕业阶段心理动态的理解,更启发了我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关怀与价值引领。
课程所揭示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情绪波动——如时而踌躇满志,时而陷入低落;对微小挫折过度敏感;或在社交中表现出回避倾向——这些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。过去,我可能更多地将此视为毕业季的“常态”。而我们作为辅导员,更需要俯下身来,细心观察学生朋友圈的动态、宿舍里的氛围、谈话间流露的只言片语,主动去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“心理晴雨表”,及时介入,成为他们迷茫时可以倾诉和依靠的港湾。
化解现实焦虑的“心”钥匙,往往蕴藏在理想信念的“魂”塑造之中。我们需要将心理调适与价值引导有机结合。在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、提升求职技能、缓解当下焦虑的同时,更要引导他们跳出眼前的“苟且”,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毕业是人生的重要驿站,心理波动是成长的必经回响。此次课程不仅深化了我对毕业生心理图景的理解,更明确了思政工作从“心”出发的着力点——以专业共情化解压力,以价值之光照亮前路。我将把这份“心”收获转化为“行”动力,助力学子们以更积极自信的姿态,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人生征程,真正实现从“心”解压到向“新”而行的跨越。
人工智能学院心理专员张唱唱
作为辅导员,认真学习本次“毕业季的‘心’准备”心理健康公开课后,我收获颇丰。课程围绕“在离别中拥抱蜕变”“驱散毕业焦虑迷雾”“积极适应新生活”展开,不仅剖析了毕业生常见的离别感伤、未来迷茫等心理问题,还提供了实用的应对方法与课堂活动思路。
这让我意识到,在日常工作中,需更加敏锐地察觉学生情绪变化,用更科学的方式引导他们。后续我会借鉴课程中的活动形式,组织班级开展相关心理疏导活动,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,给予个性化关怀与支持,帮助毕业生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人生新阶段,也为我今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。
传媒学院辅导员宋晓焱
本期“毕业季的‘心’准备——拥抱成长,逐梦前行”主题公开课,精准切中了毕业生在人生重要转折期的典型心理状态。课程以“离别-焦虑-适应”为脉络构建的“拥抱蜕变-驱散迷雾-积极扬帆”三阶引导体系,为我开展学生心理护航工作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行动框架。
课程对离别情绪的正向解读,让我深刻认识到需要更重视学生的情感联结与意义重构,引导他们在告别中汲取力量。“驱散毕业焦虑迷雾”环节对压力源的具体剖析和实用应对技巧(如认知调整、资源链接),直击学生现实困境,提示我在日常工作中需建立更精准的“压力雷达”监测机制,并提供即时的“工具包”支持。最受启发的是“积极适应新生活”部分强调的“成长型思维”培养,这要求我们辅导员不能仅停留在危机干预层面,更要前置工作重心,系统性地帮助学生构建面向未来的心理韧性和希望感。
未来工作中,我将把本次课程精髓内化为行动:一是强化学生毕业季情感关怀与仪式感设计,助力“拥抱蜕变”;二是深化与心理健康教师协同,完善焦虑识别与疏导的“破雾”网络;三是整合校内外资源,搭建“扬帆”适应的支持平台,努力成为学生顺利启航的可靠“导航仪”。
航空和智能制造学院辅导员杨文智
作为辅导员,观看毕业季“心”准备视频后,我深刻意识到毕业生心理疏导的必要性。视频从“离别中蜕变”“驱散焦虑”“适应新生活”三方面切入,为我提供了实用的引导思路。
其一,以情感共鸣化解离别感伤。视频强调“允许情绪流动”,我计划组织“时光胶囊”活动,鼓励学生通过书写、合影等方式留存青春记忆,将感伤转化为对未来的期许,帮助他们理性看待告别。
其二,以目标拆解破解焦虑迷雾。针对毕业生的迷茫,视频建议将未来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任务。我拟结合职业规划工作坊,引导学生制定短期行动清单(如岗位调研、技能提升),用“小步快跑”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。
其三,以角色转换助力积极适应。视频提到“身份重构”对心理的影响,我将通过模拟职场场景、邀请校友分享等方式,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节奏,并建立“成长型思维”,鼓励他们接纳试错、持续学习。
此次学习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,辅导员不仅是支持者,更是毕业生心理成长的“引路人”。未来工作中,我将结合理论与实践,帮助学生以更从容的姿态拥抱蜕变,迈向人生新阶段。
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柳红顺
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老师,观看这堂公开课让我深感其设计的用心良苦。课程通过"离别-焦虑-适应"的三段式结构,精准把握了毕业生的心理发展轨迹,将情感体验与认知重构巧妙结合。
最打动我的是"在离别中拥抱蜕变"环节,它没有简单否定伤感情绪,而是引导毕业生将离别视为自我成长的契机。这种对负面情绪的正向转化,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所在。
课程最可贵之处在于,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,而是教会学生与不确定性共处的智慧。这种"授人以渔"的方式,远比单纯的情绪安抚更有长远价值。在日常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中,我也要多尝试这种方式,帮助到更多的大学生,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。
商学院电子商务4班陈默涵
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,参加这堂心理健康公开课后,我像是在毕业季的迷茫中抓住了一束光。课程里“在离别中拥抱蜕变”的讲述让我忽然明白,宿舍熄灯后的夜谈、图书馆并肩刷题的清晨,这些离别的愁绪背后,其实是成长赋予的行囊——那些共同走过的时光,早已化作面对未知的勇气。
最触动我的是“驱散毕业焦虑迷雾”的分享。当老师拆解“不确定性焦虑”时,我才意识到自己总困在“没准备好”的循环里。课堂上的目标拆解练习让我学会把“就业迷茫”拆成“每周投递3份简历”、“参加1场行业分享会”,具体的行动像钥匙,慢慢打开了焦虑的锁。而“积极适应新生活”的互动环节,则让我在模拟职场场景中懂得,未来的变化不是要打败的敌人,而是需要张开双臂迎接的成长契机。
这堂课让我不再害怕毕业季的风雨,因为我知道,带着此刻调整好的心态,终能在逐梦路上踏出坚定的步伐。
人工智能学院软件技术3班司镇宾
作为非毕业生参与“毕业季的‘心’准备”公开课,原以为内容离自己很遥远,实际学习后却收获意外启发。课程中剖析的离别感伤、未来焦虑等情绪,虽未在毕业节点直面,但成长路上同样会因变化产生类似困惑。
“在离别中拥抱蜕变”让我懂得,每一次人际关系或环境的变化都是自我成长的契机;“驱散焦虑迷雾”的方法,也能帮助我应对当下学业、生活中的压力。这些知识如同提前储备的“心理锦囊”,让我意识到未来面对毕业等重大转变时,应主动运用科学方法调节心态。此次学习不仅拓宽了对心理健康的认知,更让我以更从容的姿态为未来做好心理准备。
传媒学院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二班李思莹
作为大一学生观看“毕业季的‘心’准备”公开课,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课程里“离别是成长的勋章”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,原来毕业季的感伤不是脆弱,而是对大学时光的眷恋,就像课上分享的学长故事,离别时的拥抱藏着对彼此的祝福。
最让我受益的是“驱散焦虑迷雾”部分。老师用“线团”比喻很形象——当下的迷茫就像杂乱无章的线团,看似无序,却能在行动中找出完整的线。联想到自己刚入学时对专业的困惑,如今通过参加社团和实践逐渐找到方向,突然明白焦虑是成长的信号,关键是像课上教的那样,用“小目标清单”把模糊的担忧拆分成具体行动。
课程结尾的“新生活适应指南”让我对毕业不再恐惧。原来成长就是带着对过去的感恩,像课上互动环节里学长说的“把大学的遗憾变成踏入社会的动力”,这种积极的心态让我更期待未来。现在的我虽离毕业还有三年,但这堂课像提前点亮的灯,让我知道无论何时,都要以从容的心拥抱每个阶段的蜕变。